历史沿革
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。从歙县、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,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。而在新石器时代,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。1959年至1975年,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,出土一批青铜器、陶器、原始瓷器、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,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,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时期。根据墓葬形式和器物分析,应属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。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,这一带古越文化已相当发达。春秋战国时期,这片地域先属吴,吴亡属越,越亡属楚。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(公元前223年)灭楚。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,并非实质性的管辖。种种迹象表明,在今天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,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。
秦王嬴政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统一中国,秦始皇推行郡县制,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。秦始皇三十七年(公元前210年)正月,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(今浙江绍兴一带),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,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,设立黝(宋以后称黟)、歙二县,属鄣郡。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建置,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。“黝”、“歙”二县的县名,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。当时的黝、歙两县辖地很广。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、休宁、屯溪区、徽州区、绩溪,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。黝县地包括今天的黟县、祁门、石台、广德和黄山区的一部分。
西汉初期,黝、歙二县相继属楚国、荆国、吴国、江都国,后属丹阳郡。鸿嘉二年(公元前19年)改黝县为广德王国,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。歙县属丹阳郡。第二年废广德王国,复设黝县。汉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2年)又设广德王国。王莽篡权,建立新朝,于始建国二年(公元10年),贬广德王为公,改黝县为愬虏。东汉末年,三国鼎立。黝、歙二县属东吴领地。当时,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,“依山阻险,不纳王租”,被称为“山越”,势力日益强大,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。汉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。吴主孙权派遣“威武中郎将”贺齐征服歙县金奇、毛甘,黟县陈仆、祖山等山越部落后,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,南乡地置新定县,西乡地置黎阳、休阳县,加黟、歙共六县建新都郡。治所始新(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)。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,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。
三国吴永安元年(公元258年),避吴主孙休名讳,改休阳县为海阳县。西晋武帝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灭吴国,改新都郡为新安郡,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,海阳县为海宁县。新安郡辖始新、黝、歙、遂安、黎阳、海宁县,郡治在始新县。郡名新安,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,一说取其安定之意。
南北朝时期,南朝宋大明八年(公元464年),并黎阳县入海宁县。梁普通三年(公元522年)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,大同元年(公元535年)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。梁元帝承圣二年(公元553年)又析海宁、黝、歙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。当时这里有两个郡。一个是新设的新宁郡,辖海宁、黝、歙、黎阳县,治所海宁;另一个为新安郡,辖始新、遂安、寿昌、良安县,治所始新。陈文帝天嘉三年(公元562年)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,黎阳县并入海宁县。新安郡辖歙、黝、海宁、始新、遂安、寿昌6县。
隋朝重新统一中国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始新县为新安县,并遂安、寿昌入新安县,隶婺州。改新安郡为歙州,领海宁、黝、歙县,治海宁(一说并黝、歙入海宁,划归婺州)。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、歙、海宁县,治黝县。开皇十八年取“休阳”、“海宁”各一字改海宁县为休宁县,郡治在万岁山(又名万寿山,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)。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,复改歙州为新安郡,辖休宁、黝、歙县,郡治休宁县。隋末动乱,大业十二年,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歙州及宣、杭、睦、婺、饶共6州,号称吴王。王城即设于休宁万安万岁山,这便是万岁山又称为古城岩的来历。次年迁往歙县乌聊山。
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汪华归附唐朝,被封为越国公。复改新安郡为歙州,州治歙县。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,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,总管歙、宣、杭、睦、婺、饶六州军事。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。永徽五年(公元654年)平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,析歙县地置北野县。开元二十八年(公元740年),平休宁人洪贞起义,划休宁回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歙州为新安郡,辖歙、休宁、黝、北野、婺源县。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复改歙州。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,平方清起义,析歙、休宁地置归德县,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,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。大历五年,废北野县入歙,废归德县入休宁,歙州辖歙、休宁、黝、绩溪、婺源、祁门县,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一千两百多年的“一府(州)六县”格局。
五代十国时期,歙州先后属吴、南唐(江南)。
宋宣和三年(公元1121年),平歙州人方腊起义,改歙州为徽州,辖歙、休宁、黟、绩溪、婺源、祁门县,州治歙县。徽州名称的由来,一说因绩溪有徽岭、徽溪,一说“徽”为美义。其实“徽”字本意为“绳索”、“捆绑”,以其命名,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“动荡”之后,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。从此,直到清宣统三年(1911年)的790年间,作为州府名,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。
元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,改徽州为徽州路。元贞元年(公元1295年)升婺源县为州,徽州路领歙、休宁、黟、绩溪、祁门县和婺源州。至正十七年(公元1357年),朱元璋部攻克徽州,改徽州路为兴安府。至正二十四年,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。
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,曾经是朱元璋重要根据地的徽州府直隶中书省。洪武二年,降婺源州为县。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隶六部。永乐元年(公元1403)改隶南京(不久改称南直隶)。
清顺治二年(公元1645年),徽州府隶属江南省。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七月,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(省名取“安庆”、“徽州”两府首字),徽州府改属安徽省,后属安徽省徽宁道、徽宁池太道。乾隆二十六年(公元1761年)隶安徽布政使。咸丰四年(公元1854年),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,因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,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。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,复归安徽省管辖。
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裁府留县,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。民国20年实行“首席县长”制,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。民国21年10月,设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,辖休宁、婺源、祁门、黟、歙、绩溪6县,治所休宁。民国23年7月,婺源县划属江西省,婺源县和原属徽州各县士民随即掀起“婺源回皖运动”。民国27年4月,成立皖南行政公署,治所屯溪,第十行政督察区隶之。民国29年3月,撤销第十区机构,保留名义,各县直属皖南行署。同年8月原第十区改为第七区,辖休宁、黟、歙、祁门、绩溪、旌德6县。民国36年6月,经过原属徽州各县士民及旅外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,婺源县划归安徽省,属第七区。民国38年4月,第七区所属7县全境解放。5月成立徽州专区,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。专区治所初置歙县,后迁屯溪。全区领屯溪市和绩溪、旌德、歙、休宁、黟、祁门6县,婺源县划属江西省。
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徽州专区仍属皖南区。1952年2月,太平、石棣、宁国三县划属徽州专区。8月,撤销皖南、皖北区,设安徽省,徽州专区改属安徽省。1953年12月,屯溪市直隶安徽省,专区辖歙、休宁、绩溪、黟、祁门、旌德、太平、石棣、宁国9县。1955年屯溪市改属徽州专区。1956年1月,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。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,领绩溪、旌德、太平、歙、休宁、黟、祁门7县和屯溪市。8月,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。1965年8月,从太平县划出原石棣县区域和贵池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,属池州专区。1971年3月,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。1974年3月,太平县划属池州地区。1980年1月,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,太平、石台2县划归徽州地区。1983年12月,撤销太平县,所辖区域与歙县黄山公社、石台县广阳公社合并成立黄山市(县级),由省直辖。1986年6月,黄山市(县级)改由徽州地区代管,徽州地区辖屯溪、黄山(县级)2市和歙、休宁、黟、祁门、石台、绩溪、旌德7县。
1987年11月,国务院发出《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》,撤销徽州地区、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,设立地级黄山市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,绩溪、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。1988年4月,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,辖屯溪、黄山、徽州3区和歙、休宁、祁门、黟4县。
作为古徽州的所在地,历代名人辈出,历史文化十分发达。朱熹、朱升、程敏政、汪机、戴震、黄宾虹、陶行知、苏雪林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。新安理学、徽州朴学、新安医学、徽商、徽剧、徽派建筑、徽派版画、徽派篆刻、新安画派、徽派盆景等经济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。
地理位置
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,介于东经117゜02’——118゜55’和北纬29゜24——30゜24’之间。南北跨度1゜,东西跨度1゜53’。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、上饶市婺源县交界,东南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、杭州市淳安县、临安区为邻,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、旌德县、泾县接壤,西北与池州市青阳县、石台县、东至县毗邻。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。
【自然特征】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,属中亚热带北缘、常绿阔叶林、红壤黄壤地带,以山地为主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,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,春秋短,夏冬长,热量丰富,雨水充沛,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,云雾多,湿度大,夏洪秋旱,对农业影响较大。年平均气温15.5——16.4゜c,降水量在1395——1702毫米之间。
黄山:
黄山市是一个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山区。境内群峰参天,山丘屏列,岭谷交错,有深山、山谷,也有盆地、平原,波流清沏,溪水迥环,到处清荣峻茂,水秀山灵,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。天目山和黄山山脉是我省,也是徽州同浙江、江西省的天然分界岭。世界闻名的黄山横贯歙县、黄山区、休宁、黟县之间,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,峰峦峻峭,劈地摩天,重岩叠嶂,宏博富丽,是著名的风景胜地。
土壤:
黄山市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,山地黄棕壤,土层较厚,石砾含量较高,透水透气性能良好,肥力较高,有利于木、茶、桑和药材生长。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,质地粘重,酸性,肥力很差,但光热条件好,适宜栎松、油茶等生长,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、溪河两岸多冲积土,适用于农业耕作。
气候:
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,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,具有温和多雨,四季分明的特征。降水多集中于5-8月,水热资源十分丰富,适宜多种林木、茶叶、果树及农作物生长。
水系:
新安江是全市的主要河流,属于钱塘水系。它源出休宁冯村五股尖(海拔1618米)北侧,上源流经祁门县,复入休宁以后称率水,它在屯溪纳横江后,称为渐江,江面展宽,流至歙县城南朱家村又有练江来汇,始称新安江。“深潭与浅滩,万转出新安。”新安江东流至街口附近,便直奔浙江省而去,干流自歙县流至街口,长约44公里,其集水面积有5944平方公里。除新安江以外,境内还有发源于黄山北坡的青弋江,北流入长江,发源于黄山南坡西段的阊江,南流入鄱阳湖,均属长江水系。位于青弋江上游的太平湖,波光潋滟,山色空蒙,恬静,明丽,妩媚而动人。
植物:
黄山市具有优越自然条件,蕴孕着丰富的森林资源,全市自然分布着七百多种树木,加上引种培育的树种,共有1000多种之多。其中,经济价值较高的约有1000种,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香果树,红楠,花榈木,红椿;省定保护木种有金钱松,南方铁杉,三尖杉,银杏,掌楸,黄山木兰,樟树,天目木姜子、连香权、领春木、天女花、青钱杉和中华猕猴桃等15种;还有黄山松、华东黄杉、红豆杉、光皮桦和青檀等树种、都很名贵,属于优良建筑用材的树种,约有一百余种,主要为杉、松、檫、樟、楠、楮、栲等。杉木多分布在休宁流口和溪口,松树多分布于祁门、黟县和黄山区,毛竹主要分布在休宁、黄山区和祁门,其它杂木主要分布在牯牛降和清凉峰,以及祁门、黟县、歙县和黄山区。全市有林地面积1249万亩,占市域总面积的86%,森林覆盖率82. 9%,均居全省第一位。黄山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和著名的茶叶产区。
动物:
高山密林、崇山峻岭中活跃的飞禽走兽二百多种,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鸟兽有20多种,溪河塘坝中的鱼类有120多个品种,其中包括金丝猴、大灵猫、熊、蕲蛇、短尾猴、猕猴、香狸、獐、白颈长尾鸡、八音鸟、相思鸟等。
矿产:
黄山市地下埋藏着多种矿物,大量的石灰岩、花岗岩、瓷土、石英岩,蛇纹石和石煤等建筑材料,金、铜、钼、钨、锑、铍、铅、铌、钽、铀等有色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物,还有膨润土、砩石、硫、重晶石、水晶、等非金属矿产资源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